又一个不眠之夜,产房的灯火通明,手术室无影灯下的忙碌,在婴儿宏亮婉转的啼哭声中得到慰藉。疫情越来越严重,车也不能开了,好在不太远,索性我就走回家。我拖着疲惫的身躯,任清晨清冷的风吹动我的发梢。热闹的街头巷尾变得冷清、萧条,空无一人的大街,门可罗雀的小店,拥有千万人口的城市,焦虑充斥着每一个角落。
在疫情的严峻形势下,我们陷入严防院内感染与提供日常医疗服务的矛盾之中,院领导反复强调:作为人民群众健康的守护者,一定要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,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疫情防控和正常医疗服务,对急危重症要无条件收治......院长的话仍在我耳边回响。
这条回家的路我走过千万遍,从没有想过会如此安静,安静的像一座空城。医院为了统筹兼顾疫情防控和日常医疗,科室有一半人去核酸采样,另一半人则负责全科的日常医疗,压力可想而知,忙碌是常态,这灰暗下的考验,对我们何尝不是成长的新出发呢?
曾经有王磊主任义无反顾的奔赴武汉,我想:他一定有三头六臂,也一定是钢铁之躯,否则,在别人都瑟瑟发抖的时候,他怎会毅然决然的去援鄂?后来我发现他并没有三头六臂,也不是钢铁之躯,只有如泰山般从容的身影和阳光般灿烂的笑容。
而今有北环牛晓宁主任挂帅的“百人团”,他们闻讯而动,听令而行,于寒冬之夜挺身而出,奔赴各地,抗击疫情。不必说那披星戴月、争分夺秒,也不必说“寒风吹我骨,严霜切我肌”, 单单是面对病毒的狡猾与肆虐,他们披荆斩棘,无所畏惧,就足以成就我们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底气。他们守护着一方百姓,牛主任守护着他们。每天出发前他凌晨4点在车前点到,深夜收队后,他等最后一组归队,大家进餐时他在一旁安排、叮嘱,我知道了,原来牛主任是一个可以不眠不休不饿的人。是一群这样的人在前方带领我们撕破毒雾,向光而行,人生有奉献,就永远是少年。
小时候总觉得英雄是“男儿何不带吴钩,收取关山五十州”的满腔壮志,现在知道英雄还是“雨打灯难灭,风吹色更明”的坚韧顽强。他们不是拥有神力的天使,但是他们却以凡人之躯,比肩神明。
我抬头望向远方,我们的城市失去了往日的色彩,我的世界也只剩下白与黑,除了白班就是夜班,在西安按下暂停键的第二天,许多事情都要慢下来,但是疫情下的医疗救治却按下了快进键,我们妇产科尤为如此。
封城的第三天,一位孕妇出现临产先兆,核酸检测虽提示阴性,但是时间已是4天前了,在院领导和科主任未雨绸缪的安排下,隔离产房、隔离病房早已进入备用状态,制度、人员、物品及环境准备完善,我们一边联系核酸快检,一边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对孕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初步查体,并迅速将其安置在隔离病房,完善检查、胎心监护均有序进行。3小时后核酸结果显示阴性,孕妇转入普通病房正常待产,数小时后顺利分娩,母子平安。
这个寒冬,似乎让我们经历了几个季节的成长蜕变,我们感受到生命中的伤痛,更感受到生命的感动。两天前的夜班,一位因疫情近1月未产检的孕妇因腹痛难忍来到我院,经积极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询问病史,孕妇2年前曾行剖宫产术,现宫缩规律且强度高,子宫破裂己近在眼前,急诊剖宫产刻不容缓,虽然核酸检测结果未出,但我们还是默默的做好防护,开通绿色通道,手术中子宫下段薄如蝉翼,5分钟后,婴儿嘹亮的啼哭声在无影灯下回荡,加强宫缩、压迫止血、修补子宮,有序且有效,手术1小时结束,出血400ml,母子平安。
歌德曾经说过:没有在长夜痛哭过的人,不足以谈人生。我们在痛中治愈,也在痛中成长。那个凌晨,120的汽笛声刺破寂静的夜空,宫外孕破裂,走绿色通道进入手术室,三级防护进行手术,因为诊断准,速度快,护理好,术后3天痊愈出院。
“11床胎心监护基线平直无反应”,“3床难免流产,需要清宫”,“5床宫口开全,枕横位”,嘈杂的电话铃声以及护士报告病情的声音仍在我耳边萦绕......
路边疾驰而过的是疫情防控的车辆,他们在前方顽强拼搏,风雨兼程,用超常付出换来百姓平安;我们在后方不惧危险,做好防护,以责任担当守护万家灯火。支撑我们的是永远不会泯灭的信念,这份信念便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和对这个城市无限的深情,这份深情,总有一天会化为人间甘霖,东风洒雨露,春日在天涯。
不知不觉已走到家门口,一缕阳光从遥远的星球洒在这片土地上,明媚而温暖。
鞠一捧冬日的阳光,以寒冷北国最虔诚的祝福,祝愿:我的国,安好!我的城,无恙!